发布日期:2024-09-03 22:13 点击次数:68 |
近日,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关于消费维权的案例中提到,有理发店商家擅自拍摄并公开发布消费者理发视频,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,后经法院判定要求商家道歉,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。“被直播”现象并非个案,当下有不少商家通过直播真实的消费场景进行引流,消费者“被直播”的状况屡有发生。
从行为本身来看,商家“不告而拍”的行为是冒犯,更是侵权。虽然说商家有直播的权利,拍摄也是在自己店内进行,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将镜头随意对准他人。民法典规定,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不得制作、使用、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;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。同时,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,“被直播”还可能增加消费者面部等敏感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,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,将对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。
商家营销需遵守边界,享受直播红利的同时,不应以牺牲公众隐私为代价。如果始终坚持“我的直播我做主”,会影响消费体验,招致消费者反感,也会让很多潜在的消费者望而却步,对自身经营口碑产生负面影响。因此,商家需守好营销边界,保障消费者安心消费的权利。如果想通过直播展现消费场景,商家可以设立划定直播区域,放置相应的提示牌,在消费者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进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被直播”现象频发也与平台的推荐机制有关。无论是视频还是直播,观看的人越多,商家就可以获得平台更多重点推荐的机会。在现有的直播规则中,对于是否允许直播顾客的消费行为也并没有明确规定。平台可增加相应管理规范制度炒股按天配资详情,为商家直播树立更多的边界意识,也可提供马赛克等技术手段对直播画面进行模糊处理,化解消费者信息保护和商家宣传推广的矛盾,共同维护健康良性的直播生态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李思雨)